2018年12月22日 星期六

請好好把課上完

前一陣子聽到某位小有名氣的老師說到
「我根本不屑上課本的實驗...我所有的實驗都是自己設計的...」
彷彿用課本上課就遜掉了
都自編教材才能顯現出自己教學的獨到之處
忽然又聽到這位厲害的老師繼續講
「就像某某神人老師一樣,他(她)也都是自己設計的教材....」
诶~~他口中的神人老師不就是某某書商的編審委員嗎?

接下來,這位厲害的老師把與會的老師當學生
操作了一個讓現場老師都搞不定的探究題目
「這就是我們應該有的課堂風景....」
「我們就應該這樣讓學生自己去摸索找出答案...不要怕課上不完,"上會"比"上完"重要....」
但...這根本和我們課堂的教學內容扯不上關係啊~~
(當然這種話一定被反駁,因為只要是科學就扯得上關係)

首先我必須說,"上完"很重要
因為你的對象不是資優高中生,也不是理學院的大學生
不要老是說二十年後你會感謝我
因為學生二星期後的段考就完蛋了
在國高中階段,把課上完是老師基本應該作的
不要為你的偷懶找藉口

然後,我花了大把時間就是希望吸收、討論"課堂教學"如何進行
而不是體驗一個你自認為有趣的科學活動
而且這個活動是無法對一般學生進行的
因為如果對老師而言都有難度
只會搞死學生,讓他們產生更大的挫折感
因為我永遠想的答案都是錯的...
就老師你最厲害...(不就好棒棒)

把老師當學生的活動一定是重新設計過的
不見得適用在學生身上,甚至是跳脫現有教材的

最後...好好把課上完有這麼low嗎?
好好討論現有的教材教法不行嗎?
我是老師,不是你的研究生

後記
然後...請大家別誤會(解讀)我只在乎把課上完,不管學生會不會
我們當然希望每個學生都"學會"(有誰不想啊~~)
但學會這些科學知識或是某些科學技巧(方法)真的不是每個學生都必須且必要的
我們努力作到,但不代表一定會百分之百達到
老師我真的努力了
若不能讓"每個學生都學會"
也請饒了我吧...

三用電表的教學

當然,之前已經先教過標準伏特計和安培計的接法與注意事項
但真正讓學生練習操作的是三用電表
這才是真正讓電學接地氣的工具

基本上要先從認識三用電表開始
包含段位的代號,數字與單位的意義(物理量)
螢幕顯示的意義,超過範圍顯示甚麼?正負接錯又會出現甚麼?
更重要的是測量電流時特別要注意的地方(其實這後來也出現了一些插曲)
這些東西不用探究,知道就好
不要甚麼都要冠上探究的大帽子

再來就要進入測量了
連接一個燈泡,利用三用電表測出電壓和電流
再利用這兩個數字計算出電阻
所需的材料自己拿



光是這樣簡單(對老師來說)的步驟,就超過一半的學生不知所措
一桌一桌慢慢教,學生也因為這樣更札實的學
師生的關係也因為這樣的教學,在這兩堂課更緊密的連結





再來用三用電表的電阻檔位直接測量燈泡電阻
「計算值」和「測量值」一樣嗎?
如果不一樣,你認為哪個是正確的?
讓學生預先討論並寫下想法
數據的處理在這裡是學習表現最想凸顯的地方
只有兩個數據,你能說是誰對誰錯嗎?
當我們收集了全部組別的答案
如何判斷哪些是可以在數據處理前就直接當作誤差過大刪除的?為甚麼?
結果學生的結論是測量值和計算值都是可信的
那問題出在哪裡?
回想實驗過程中是不是有甚麼條件我們沒有控制好?
再從中萃取出可能的選項進一步分析


...
「有接電池和沒有接電池
「所以燈泡有不同嗎?」
「一個有亮一個沒亮!」
很好,終於引導出這個方向

後續再切入影響金屬導線的原因,長度、粗細和溫度
這三個因素都可以用非常直觀的實驗來呈現


現象出來了,答案也就昭然若揭(也不是每個環節都硬要和探究扯上關係)
溫度越高,電阻越大
回頭再來看我們的計算值和測量值
學生很快進入狀況了
「原來我們量到兩個不同的東西,難怪結果差這麼多~~」

影響金屬導線的教學完全融入在這個實驗過程中
也不需要再額外找時間教了

最後給他們一個挑戰題
查出哪幾條線是斷的?
這在日常生活中是經常會用到的技巧
也是三用電表最厲害的地方之一
如何測?不用教,因為考試也不會考
但學生卻能找到他們自己的方法
給他們成就感才是學習最大的動力!!


最後學生的回饋卻讓人很感慨...

電子元件的包裝袋秘密

很多電子模組都會用這種黑色半透明的包裝袋 為什麼要用這種特殊的包裝袋呢? 用一般的PE袋或PVC袋不行嗎? 這就要回到電子電路的工作原理來說了 傳統電路主要靠電流來控制電路 電子電路則是靠電壓來控制 (這麼粗略的說法一定會被罵,但無法在三千字內說清楚就乾脆不說了,有興趣研究的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