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11日 星期六

演示實驗融入教學的策略

今天實驗融入教學的系列第三場
回到我真正的老本行...
但許多科教專家們卻不是很認同(請勿筆戰,我也不會回應)
我承認這絕對不是最好的方法
但卻是現實與理想拔河的狀況下
一個可以嘗試的折衷作法

演示實驗的重點在於實驗觀察與後續的歸納統整
因此在時間或器材有限的情況下
並非將教學重點放在一般著重的(學生)操作
演示實驗最常用的策略就是POE
通常P的目的在於和既有知識產生衝突
然後藉由觀察與老師逐步的引導(此時很可能需要一個新實驗介入)
重新建模之後再來解釋,建立一個新的概念

但今天設定的三個實驗
金屬導線的長度、截面積、溫度對電阻的影響
基本上很容易猜對
因此在策略上就不採用POE
而是回到另一個我自己常用的引導模式(我也不知道這種方式有沒有人研究過)
「我作了甚麼,改變了哪個物理量?」
「你觀察到了甚麼,代表哪個物理量(被改變)?」
「這兩個物理量有甚麼關係?」
很簡單,也沒什麼如其他神人厲害的地方
主要是希望釐清學生是否知道在操作過程中操作變因(物理量)為何?
應變變因為何?
操作變因與應變變因有何相關?
很容易發生的情況就是過度推論
例如我在鉛筆上移動,改變的物理量並非電阻而是長度
回答了電阻雖然沒錯,但卻不是表象所呈現的
電阻並不是我的操縱變因,長度才是
這種科學上有一分證據說一分話的概念經常會被學生忽略(尤其是成績很好的學生)


截面積與溫度的部分也是差不多如此

https://www.facebook.com/chjht270/videos/2401261779926586/
(影片由陳淑卿老師提供)

這樣直觀的實驗很容易讓學生接受
也可以藉由老師的引導,自己得到一個不錯的結論
就這麼簡單而已
因為....我們的學生不是每個都要當科學家啊~~

電子元件的包裝袋秘密

很多電子模組都會用這種黑色半透明的包裝袋 為什麼要用這種特殊的包裝袋呢? 用一般的PE袋或PVC袋不行嗎? 這就要回到電子電路的工作原理來說了 傳統電路主要靠電流來控制電路 電子電路則是靠電壓來控制 (這麼粗略的說法一定會被罵,但無法在三千字內說清楚就乾脆不說了,有興趣研究的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