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2日 星期六

誤差好不好?

很多自然界的現象在國中都是用理想狀態下去討論
所以實際操作時總會發現和課本寫的不盡相同(尤其是化學)
許多人就是一句「實驗誤差」就帶過
這就要分成兩個層次來說了
一個是老師就希望呈現出所謂理想狀態的現象
在從這些現象去分析出一個可被重複驗證與呈現的理論
學生也容易在這些具體現象中去理解自然科學的一些規範
但一定只能作出實驗所呈現出來的分析
不宜過度結論
另一個就是實驗過程中出現的這些沒有預期的結果是否真的就是所謂的「誤差」
還是另有原因?
這才是我們希望學生去留意與觀察,甚至進一步提出說明進行驗證的學習歷程
這兩個方向沒有衝突
只是目的不同

八年級上學期進入物質的分類,早期實驗利用蠟燭在密閉容器中燃燒水位上升來說明空氣只有部分的成分具有助燃性,實驗本身的設計其實問題不大,但卻有少部分的老師將實驗結果直接引入容器進入 1/5 體積的水,因此空氣成分中含有 1/5 體積的氧氣。這樣的實驗結果要推論到空氣成分含有約 1/5的氧氣其實非常不恰當,首先進入容器中的水無法明確測量體積(蠟燭也占據了一定程度的體積),再者,以蠟燭的燃燒效率也不容易將容器內部的助燃物消耗殆盡,因此要真的燒掉1/5的空氣量其實也不太容易。
如果老師要真實呈現出1/5(以便接續空氣成分組成的內容),就必須有一些改良與實驗技巧,當然也要解決產生的二氧化碳問題...
http://l0930984547.blogspot.tw/2014/10/blog-post.html

電子元件的包裝袋秘密

很多電子模組都會用這種黑色半透明的包裝袋 為什麼要用這種特殊的包裝袋呢? 用一般的PE袋或PVC袋不行嗎? 這就要回到電子電路的工作原理來說了 傳統電路主要靠電流來控制電路 電子電路則是靠電壓來控制 (這麼粗略的說法一定會被罵,但無法在三千字內說清楚就乾脆不說了,有興趣研究的可以...